典型的撒拉族建筑特点有哪些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边缘,有一座被巍峨的小积石山环抱、滔滔黄河水滋润的撒拉族主要居住地。这里的村庄错落有致,农田与果林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撒拉族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村,你会被那里独特的建筑群落所吸引。以木、石、土和篱笆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花窗雕檐、篱笆做墙的撒拉族建筑,展现出一片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建筑群。其中,位于牦牛巷子的马进明家的篱笆楼,更是明代篱笆楼建筑的代表。
清晨,随着寺晨礼的呼唤声,撒拉族老人马克赛木走出他温暖的篱笆楼,在自家院落的核桃树下享受高原冬日的暖阳。这个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的古老村落,因撒拉族篱笆楼而声名远扬。
撒拉族篱笆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雕檐花栏、木柱梁架、斜置板梯和篱笆墙体构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古老的篱笆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融合了汉、藏和建筑的特点。在撒拉语中,这种篱笆楼被称为“巴里奥依”,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木、石、土资源修建而成的高原少数民族古民居。
这些篱笆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卧室和客房,下层则是仓库和畜圈。房屋多为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以间为单位,体为座,群成一院。它们不仅具有防潮、防震、防鼠的功能,而且粗犷古朴,有“墙倒楼不倒”的特点。
目前,循化县有大小篱笆楼38处,其中明清至民国的遗存就有17处。撒拉族篱笆楼的营造技艺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走在这样的古村落中,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老的岁月。这些撒拉族篱笆楼不仅是房屋,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撒拉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