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人往高处走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而重阳节便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重阳节的民间习俗,深入了解吃重阳糕所寓意的文化内涵。
重阳糕,一个与重阳节紧密相连的美食,又被称作“花糕”、“发糕”或“菊糕”。它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糕点,更是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这道糕点以发面制作而成,辅以枣子、杏仁、松子、栗子等食材,既香甜可口,又营养丰富。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的制作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制作精细的重阳糕,种类丰富,甚至出现了成人和儿童食品之分。京城制作的重阳糕尤为出名,各式各样的重阳糕遍布大街小巷,其中不乏一些独具特色的创新品种。
吃重阳糕的寓意深远。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无法登高的人会选择在家中吃糕,寓意着“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美好祝福。重阳糕还有祛邪避灾的寓意。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以重阳糕搭儿女头额,可以迎福接吉,消灾避邪。重阳糕也是敬老之举的象征,江南地区流传着“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的说法。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蒸制重阳糕以孝敬老人。不仅自家食用,还会馈送亲友,称之为“送糕”。也会请出嫁的女儿回家食糕,称之为“迎宁”。这些糕点中加入的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不仅使重阳糕颜色好看、香甜可口,还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如今的重阳糕,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品种。只要是重阳节期间食用的松软糕类,都可以被称为“重阳糕”。这些美味的糕点,不仅是我们对古人的缅怀,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尝重阳糕,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