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
道教文化在中国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今日,让我们一同道教文化的深刻作用和意蕴,特别是在养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道教贵生重人,具有“文化养生”的品格。在道门哲学中,“道”是核心范畴,是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道门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即修道以养生,包括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过程,最终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
那么,“道”的精髓为何与“养生”息息相关呢?这源于“道”体的生命特性。《老子》中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之始之母,自然也包括人在内。人的生存、生活、生长等都应遵循“道”的原则。
《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指出“道”是决定人生命的重要因素。只有守住“道”,人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坐忘论》更是强调:“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
在道教看来,“道”的本质是长久存在的,永不停息。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像“道”那样永恒。这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太上老君内观经》明确指出,得道则生,失道则亡。
知道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难。这也是为何世人多未能长存的原因。《内观经》强调的“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道教文化中的养生观念,强调的是对“道”的认知与体悟,以此为导向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养生形态,也是我们应当珍视传承的宝贵遗产。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所在。